不容忽视,这些因素让孩子焦虑
发布时间:2021-05-16中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促进的关键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须以中小学为重点,着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 杨斯涵 黄京 实习生 翁宝瑄
【调查】
15种心理问题症状中这两种被识别最多
今年3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发布,其中《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年际演变》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心理健康素养是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相关因素,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状况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其中心理健康知识是基础。然而,根据湖南省教科院对我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调查发现,对于15种常见心理问题症状,一半的学生只认识其中5种及以上,“情绪低落”和“脾气大”是被学生识别最多的心理健康症状;令人担忧的是,8.4%的学生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一种症状。
求助态度和能力是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31.9%小学生、44.1%初中生、43.5%高中生表示不会向人求助,20.6%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哪种情形应向专业人员求助。由此可见,随着年龄、年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逐渐变得消极。
此外,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2020年有关部门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良的占总数的12.6%,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心理健康不良率达11.9%。
现状表明,当前急需开展扎实而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青少年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引导其积极进行自身危机应对,提升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分析】
学业焦虑、人际交往、情感问题等影响孩子心理
“对于正常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来说,社会不确定性增强的时候,人的压力就会变大,这是一个时代的必然。”在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杨向东看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独生子女政策外,现在家长普遍有一种期望自己孩子将来能够发展好的焦虑感,这就导致社会的焦虑程度相对较高。“独生子女、社会群体的焦虑程度,再加上目前的教育现状,让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我认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就存在,它并不是某一个时间段所固有的。”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黄月初认为,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自我认识不清、对学习的焦虑、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的问题。黄月初表示,当中小学生对自己都不了解,他就没办法开展自己的生活,也就没办法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很难让其健康成长。同时,如果家庭、个人或社会对学业的期望值比较高,学生的学习焦虑度便会过高,进而对学习热情与兴趣有所影响,最终影响学业质量和学习质量。
周南中学副校长张桃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积极主动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生活技能训练、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等,消除学生对心理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诸多认识误区和困扰,帮助他们及早识别成长困惑、冲突或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