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鼓励孩子勇争第一
发布时间:2021-05-07中国有句成语是“知耻而后勇”,就是说当人们感到耻辱的时候,是会奋起向前的,但是这只会在短期内有效,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你会发现没有任何效果。所以说,拿孩子作比较,表面上看,似乎激励了孩子上进,实际上是在激发孩子的耻辱感,让孩子在短期内来了一次奋起而已,这样做,并不能让孩子拥有很好的内驱力。时间久了,会让孩子只在乎结果、成败输赢,但却忽略了过程以及自己内在的动力。
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知道一点,人生不是一场比赛。根本没有必要让孩子时时刻刻和他人比较。而且,很多比较是毫无意义的。比方说,幼儿园第一了,上了小学一定第一么?上了小学第一了,上了中学一定第一么?就算上了中学还是第一,上了大学,进入了社会一定还是第一么?如果这样比较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就算功成名就,啥都第一了,娶老婆生孩子还能一定第一么?娶老婆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至于生什么样的孩子,我们说了也不算。等到我们老的那一天,活多久还能一定第一么?可能有人会说,我就要第一,我就要活得比他人都久。但这事儿,人说了不算啊,对不对。所以说啊,人生不是比赛,而且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孩子可能擅长学习,有的孩子可能擅长体育,有的孩子可能是擅长音乐,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什么可比的呢,还有的孩子可能是有爱心、耐心、同情心等等。
其次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正确的评价孩子。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特点是“观察能力特别强,但是解读能力特别差。”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孩子不能准确的自我评估。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大部分是来自于他人对他的评价,比方说父母、老师或是同学。那么,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应该如何评价呢,要记住一个原则,就是要“对事儿不对人”。那么什么是“对事儿不对人”呢?举个例子,哥哥和弟弟在一起写作业,你见哥哥的作业写的特别工整,然后你对哥俩说,哥哥这次的作业写的特别工整,弟弟要向哥哥学习。如果这样说,就是对人,不是对事儿。让弟弟学习哥哥,就是把哥哥当了标准。这个时候你可以对哥哥说:“宝贝,妈妈看到你这次作业做得特别工整,我想你一定是花了很多心思,付出了很多努力,你真棒。”这样说才是对事儿不对人,既说出了客观事实就是哥哥的作业很工整,又指出了孩子付出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好的品行,就是思考和努力。这样的评价,才会及让哥哥知道了为什么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同时也让弟弟知道了,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而不是以哥哥为标准。
那么,面对要不要“力争第一”这个主题,有些家长朋友就会问了,在现今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里,怎么会完全避免相互竞争呢。实际上,完全避免竞争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要走向极端。竞争的目的不是必须争第一,竞争的目的不是你输我赢。你会发现,在很多竞争之中,既需要彼此合作,又需要尊重对手,很多好的品格都是在竞争当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说,不要单单地关注竞争的结果,更要关注竞争的过程。
所以说,竞争的目的不是你输我赢,竞争的目的是在竞争中,我们依旧可以遵循自我,做正确的事情。竞争之中,不是跟他人竞争,而是跟自己比较,昨天还做不到,今天做到了就很开心,今天的自己强于昨天的自己,就值得庆祝,这才是正确的竞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