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2020-11-041007
一、考题回顾
题目:高中美术《兰亭序》
基本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地互动环节;
(3)教学方法需灵活;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采用引经据典的方法,教师讲述“入木三分”的典故:王羲之为人写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顺势提问:究竟是怎样的笔力,能够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呢?一起了解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进而导入课题。
活动二:描述分析
1、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知识,提出问题:《兰亭序》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2)展示书法作品《兰亭序》,简单介绍作品概况,并提出问题:作品是什么书体?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兰亭序》是行书,给人潇洒流利、遒媚飘逸的感觉。
2、章法、用笔、结构
(1)多媒体继续展示《兰亭序》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①找一找作品中的“之”字,看看有什么特点?(各不相同)分别有什么不同?
②放大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局部,说一说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通篇20个“之”字,各不相同,变化迥异,字形时正时侧,变化多端,错落有致。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兰亭序》并思考:兰亭序的用笔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笔笔规矩,全篇用笔或露、或藏,点画精劲。
(3)追问:《兰亭序》中行与行有什么变化?
学生探讨,教师总结:前松后紧,通篇行气贯注,一气呵成。
活动三:总结解释
1、师生共同回顾《兰亭序》的特点,并说明地位:《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提出问题: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欣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书法作品可以从结体、点画、章法、用笔等方面进行分析。
活动四:欣赏评价
1、出示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请学生运用所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鉴赏。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讨论结束后,以“档案”评说人的形式,每组选一名代表来介绍,教师从内容、用笔、字形、章法等方面予以评价。
(如《祭侄文稿》用笔——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字形——大小不一;结构——时聚时散。)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带领学生回顾《兰亭序》的特点。教师总结升华:《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让我们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请同学们要珍爱中国传统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
2、临摹《兰亭序》并搜集相关的故事,体会以书传情。
【答辩题目】
1、请列举并简要介绍中国“三大行书”。
2、你认为符合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科学导入方法有哪些?如何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一、考题回顾
题目:高中美术《人物线描写生》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体育课拍摄的男同学打篮球照片,提出问题:除了照相,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快速记录人物有趣的报考呢?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用线描勾勒出来的人物轮廓造型生动,简洁概括,特别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线描人物写生》。
活动二:描述分析
1、人体比例
利用图片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带领学生回顾人体比例,提问:
以头部的长度为测量比例,人在站姿、蹲坐时的比例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站七、坐五、盘三半。
2、线条的特点
教师展示线描作品《书桌前的少女》,提出问题:
①画中运用了怎样的线条进行表现?(直线、曲线、折线等)
②如何在繁杂多变、组织无序的衣纹中表现出有形、有质、有序的线条?
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需要有主线、次线之分。主线中有结构线(皮肤线和紧贴在结构上的实线);关节线(在体块的转折或交接处);动势线(体现人物报考最生动的部位,一般为长线,要整体的理解人物形体内部的结构并画出来)。次线:次线也叫二号线,是衣服上的偶发线,有的随报考的变化而产生。
3、线条的表现
教师展示站、跑、跳、坐不同动作的速写线描作品,请学生找出其中主线与次线,并提出问题:
这些线条的长短和虚实各有什么变化?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总结:报考线一般较长,衣褶等部分的线条较短;表现身体结构和关节部分一般用较实的线条,衣服上的偶发线一般用较虚的纤体表现。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展示真人的站立图片,示范如何运用线描的方式写生人物,并讲明具体步骤:
①用较轻松的虚线把人像或人体报考外轮廓画出来,注意各部分的位置和比例;
②从感兴趣的部位着手,用较准确而有力的线条勾画,也可施加简单的明暗关系;
③注意由头、颈、躯干直到着力的脚所形成的报考主线,尽可能把人物的动势捕捉下来。
活动四:实践展评
1、教师请班级模特,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人物线描写生。并提示学生:注意人体的报考重心,比例结构,注意线描的主次线使用,15分钟内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
3、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开展“线的魅力”作品展,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自愿介绍自己的作品。
4、其他从作品的报考、比例、结构、线条等方面进行总结性评价。
(比如:《看书的人》报考—看书坐姿;神态—眼神、报考生动;线条:变化丰富。)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安排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并进行情感升华:点、线、面是我们绘画创作的基本元素,线条可以快速又便捷的记录在生活中的瞬间,所以同学们要善于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2、下课之后尝试为自己的写生作品添加背景,参加下周的校园美术作品展览。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线描?
2、在练习画线条时,你会告诉学生哪些注意事项?
…………………………………………………………
一、考题回顾
题目:高中美术《自由引导人民》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地互动环节;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的板书;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运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课程开始播放音乐《马赛曲》让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思考:这首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感受?(激昂、热烈、奔放……)教师总结:《马赛曲》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最受人民喜爱、流行最广的一首音乐,那与其相同,同样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油画作品就是《自由引导人民》。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活动二:描述分析
1、作品背景
教师展示《自由引导人民》图片,同时播放法国“七月革命”的纪录片并提问:
①《自由引导人民》的创作背景是哪一历史事件?(法国“七月革命”)
②这次革命是以谁为主导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工人)
教师总结:《自由引导人民》是以法国“七月革命”为创作背景,是法国十九世纪艺术大师德拉克洛瓦想象力达到高峰的艺术作品。
2、画面内容
(1)教师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中的主体人物细节图,并提问:
①画面中的主体形象是如何表现的?(画面主体为一个戴着弗里吉亚帽的年轻女性,右手高高举起,手中握着一面红色、白色、蓝色三色相间的三色旗)
②除了女性主体人物之外,还有哪些人物形象?(旁边还有三个男性形象,分别拿着刀和枪)
③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追求自由,坚信革命胜利)
教师总结:画面展示了一个硝烟弥漫的巴黎战场,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的女性为主体,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高举着三色旗,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队伍前进。表现出画家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到来。
(2)分别请四位同学上台来表演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动作,进而感受当时场景的紧张和激烈的氛围,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画面内容。
3、艺术特色
教师展示《自由引导人民》图片,让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该作品在构图和颜色上有哪些特点?(构图:顶天立地式的构图;色彩:光影对比强烈,颜色丰富)
教师总结:画面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色国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生动、紧张、激昂的气氛,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活动三:总结解释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该作品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提出问题:综合美术语言思考《自由引导人民》对于当时乃至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体现民族精神)
教师总结:作品标志着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也标志着德拉克罗瓦艺术的成熟。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对于后期的印象主义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活动四:欣赏评价
1、教师展示《梅杜萨之筏》图片,引导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共同学习,从作品背景、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来赏析该作品。
2、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小组讨论后,学生回答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主将席里柯代表作品之一。以“梅杜萨号”沉没为创作背景,再现了当时海上漂流的场景。以两个三角形来构成画面的动荡感,整个画面色调阴郁而浓重,同时明暗对比强烈,体现了画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该作品宣告了浪漫主义绘画的胜利,对同期和后世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作背景来了解艺术作品,并且要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主动的审美意识。
2、课后请同学们去搜集一些浪漫主义大师的艺术作品,并从构图和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说一说浪漫主义的特征是什么?
2、在美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来鉴赏美术作品?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回顾上节课知识,PPT展示大量印章作品,再次感受印章丰富多样的形制美感,提醒学生观察思考:除了印面,还有什么地方是能够引起大家兴趣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除了多样的形制,在印石侧面刻制的文字或图形也是琳琅满目、风格各异。它们与印文本身是一份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了这样的装饰,印章的审美属性就更为多元!引发学生兴趣,揭示课题《刻制边款》。
活动二:描述分析
1、边款概念、作用
①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欣赏作品,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边款?边款的内容有什么形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刻在印章的侧面记录姓名、刻制年月以及作者的艺术感想等的内容称为边款。它与书画作品的落款、题跋的作用相似,也被称为印跋或边跋。它的表现形式体现在文字与图案。
②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有文字的边款,并提出问题:边款中的文字能够传达出什么信息?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总结:有作者姓名、年月、地点等信息,或叙事、作诗等。
教师简述边款的发展,引导学生体会边款与印章不可分割的艺术性:早期的印章在侧面刻有作者姓名、年月、地点等内容,到明清时期,边款的题材样式日益丰富,不仅记录姓名、刻制年月,还记录作者的艺术感想以及与印章有关的事件,或者对印文含义作诠释,或者叙事、赋诗、题记、品评等。在具体刻制上运用了各种结体和刀法,体现了自身的书法功底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2、边款字体特点
①展示边款拓印作品图,引导学生观察:边款的字体有哪些?
教师总结:边款的字体有楷、行、篆、隶等多种。
②继续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吴昌硕的《道无双》边款,并追问:边款的内容有什么?属于哪种字体?给你怎样的感觉?
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引导总结:《道无双》边款记录了吴昌硕受沈伯云嘱托,为其刻制《道无双》的事情,表现了两位艺术家深厚的友谊。“道无双”三个字以石鼓大篆刻成,浑厚苍劲、古朴雄健,金石意味浓重;其余小字行楷兼收,酣畅茂美;整个作品布局讲究,疏密有度,表现出高古博大的艺术境界,俊雅而富于装饰美感。
3、刀法
师生共同回顾刀法知识并讲解:在刻法上有单刀和双刀,单刀多表现阴文,双刀多表现阳文。
活动三:总结解释
教师结合多媒体示范边款中不同字体笔画的刻印方法,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①清洁印面,刻横画:方向与写字运笔相反,从右向左切下,右高左低,右粗左细。
②刻竖画,落刀时略用重力一按,显示竖笔的起笔,再向下方按切即成。
③刻竖钩,竖直笔与竖画一样,钩在竖笔结束时,微微收刀再重按一下,即成一钩。
④刻点,刀杆直竖,用刀角从上往下切下,根据点的不同斜度,调整刀角的方向。
⑤刻横钩,在横画刻完后,在横画起笔处,用刀锋尖儿用力按下。
⑥刻斜钩,将一竖刻改为向右下方切,结束时,即起钩时,换成下锋角,从笔画出刀锋处补切一刀,但笔画不要太分离。
活动四:欣赏评价
教师示范后,明确练习任务:为上节课刻印完成的印章刻制边款,注明刻印时间及自己的姓名。
学生实践过程汇总教师巡视指导,练习完成后展示作品,从字体、内容、感受等多方面评价。
(例如:篆体“美术”——单刀和双刀并用——以刻竖钩刻横钩为主)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刻制边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课下尝试将边款进行拓印。
【板书设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朗诵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诗词中描绘了什么景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毛主席通过诗词营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凸显出了江山如此多娇。从而引出傅抱石、关山月通过作品展现了《沁园春·雪》的磅礴气势,以此引出课题《江山如此多娇》。
活动二:描述分析
1、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江山如此多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幅作品悬挂于哪里吗?(人民大会堂)
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作品的创作背景。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江山如此多娇》是由傅抱石和关山月根据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创作,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目前藏于人民大会堂。
2、感受、内容
继续引导学生欣赏《江山如此多娇》,并思考问题:
①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雄伟、壮阔)
②描绘了什么场景?都有哪些景物?(旭日、长城、黄河、雪山、松柏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描绘的是云开雪霁、旭日东升,莽莽神州大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图景,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感受。
3、美术语言
(1)展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全图及其放大图,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作品中近景和远景分别描绘了哪些景象?(近景描绘了松柏林,远景描绘了雪山。)
②将这些景物放在一起产生了什么效果?(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近景描绘了高山苍松,一片江南春色;远景描绘了皑皑雪山,一派北国风光,跨越了空间的界限。
(2)继续引导欣赏并追问:
①这幅作品的创作形式是什么?(中国画)
②笔墨、色彩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近景运用青绿山水的画法表现,笔墨淋漓,气势磅礴。
活动三:示范讲解
师生共同总结江山如此多娇的绘画特征,小组讨论问题:画家描绘这些景物的意义是什么?传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画家描绘它们,不是要表现它们的真实性,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壮美宏伟的画境,以抒发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因此,画家不仅在画面上集中了最能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最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景物,如苍劲的青松,雄浑的山岩,莽莽平原,绵绵雪岭,长江、黄河的奔腾倾泻,珠穆朗玛峰的横空出世,而且赋予这些景物以某种象征意义。
活动四:实践展评
鼓励学生大胆列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代表作品比如《千里江山图》《溪山行旅图》等,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运用青绿的方法进行描绘,刻画细致写实。
活动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学生自主发言,说说收获。
同时教师鼓励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参观美术馆,增长见识,提高审美能力。
【板书设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隶书的图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字?
学生猜想,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教师总结:隶书是我国五大书体之一,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隶书作品《张迁碑》,领略隶书的魅力,引出课题《张迁碑》。
活动二:描述分析
1、展示五大书体的图片,提出问题:隶书是如何演变而来?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隶书的发展:隶书,又叫“佐书”“八分”等,是书法史上继篆书之后的一种字体。在秦代,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久,隶书就逐步取代了小篆。汉代书法以隶书的成就最高。
2、展示《张迁碑》,提出问题:碑文记述了什么事件?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整体给人以朴拙醇厚之感。
3、结合《张迁碑》观察隶书的结构、笔画、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派出代表相互分享各组观点。
教师整合学生观点,师生共同总结:
①用笔:以方笔为主,逆入平出,方折笔画较多,有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燕不双飞之称;
②结构:因笔画的多寡而有大小变化,字形规整,多为扁平的长方形结构;
③布局:紧凑茂密。
活动三:总结解释
总结《张迁碑》的特点并说明隶书的特点。
活动四:欣赏评价
1、展示《曹全碑》拓本与《张迁碑》拓本,以辩论赛的形式,对比分析其笔画、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特点,并阐述两者的异同。
学生积极参与辩论,教师记录辩论过程并总结:《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通篇为方笔,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曹全碑》笔画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行笔多提按顿挫,笔势圆熟潇洒。结构疏朗平整,舒展奔放,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雍容大度、飘逸多姿。
2、组织学生分组临摹张迁碑上的几个文字,学生在书写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
3、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后面的展示区,开一个书法小型讨论会。在展示自己临摹的作品的同时谈一谈自己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了解与观念。在学生展示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展现自身观点,为学生答疑解惑。
活动五:小结作业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布置作业:课下收集关于其他隶书作品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抽象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课前教师准备两个带有“兴奋”和“低沉”字样的纸条,并随机邀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抽取纸条,两名同学在不公布纸条内容的情况下运用笔墨在画纸上进行泼洒创作,创作完成后邀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张作品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开心、高兴、伤心、暴躁……)
教师总结:即使画面在未表现具体的形象的情况下也能传达情感,这正是抽象艺术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和情绪体验,进而揭示课题《抽象画》。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抽象艺术的概念
展示两幅抽象艺术的代表性作品《百老汇爵士乐》和《即兴之31号》并提问:
①看到这两幅作品你能想到什么?(霓虹灯、冰场)
②这两幅作品分别是用什么图形来进行表现的?(《百老汇爵士乐》:不同颜色的几何形色块组成《即兴之31》不同形态的线条以及没有固定形态的色块)。
③什么是抽象艺术?(结合教材与作品尝试总结)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抽象主义是指那些远离现实生活,不去表现自然物体的表面形象,是运用抽象的色彩、点线、块面去构成无具体客观形象的美术的总称。
2、冷抽象
(1)教师播放爵士乐《蓝色狂想曲》,展示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并提问:①《百老汇的爵士乐》这件作品是否像《蓝色狂想曲》一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百老汇的爵士乐》节奏感更强)。
②画家是如何来表现节奏感的?(不同的矩形色块)
③画面中不同的色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蓝色冷静、红色知性、黄色秩序)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百老汇爵士乐》通过水平和垂直的线条分割红、黄、蓝色块,营造出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感。
(2)教师讲解冷抽象的概念并明确蒙德里安是冷抽象的代表人物。(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几何抽象”。)
3、热抽象
(1)教师继续展示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之31》,提出问题:
①这幅作品运用了哪些艺术语言?(不同的弧线、不同的色块)
②这幅作品带给你的感受?(感性、神秘、浪漫)
(2)尝试总结热抽象的概念。
学生大胆发言,教师总结: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或“抒情抽象”。
活动三:总结解释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冷抽象和热抽象的不同并填表
(2)请同学畅谈对抽象艺术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抽象艺术的美是借助艺术语言和形式手段来进行表现的。我们只有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逐步建立起艺术与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恰当的运用点、线、面、色及形式手段,才能实现最初的创作目的。
活动四:欣赏评价
1、教师展示《构图九,第626号》作品,安排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组共同学习,从艺术语言和风格特点两个方面来赏析作品。
2、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小组讨论后,学生回答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构图九,第626号》是康定斯基的作品,属于热抽象,作品用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把画面的两端截开,散布着一些各色各样的小形体。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抽象绘画是西方艺术文化中的一块璀璨的瑰宝,对现代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工艺设计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朕想,欣赏抽象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2、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搜集一些抽象艺术画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板书设计】略
高中美术《纪实摄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采用多媒体导入法,教师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片段并展示当时现场记录拍摄的照片,请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纪录片和照片描述了什么场景?学生回答出都是运用写实的手法对于当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记录,从而引入课题《纪实摄影》。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纪实摄影的含义
教师出示摄影作品《为邓亚萍颁奖》,并提问:
①这幅作品中描绘了什么内容?(邓亚萍获得第26届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后,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她颁奖的场景)
②给你什么感受?(骄傲、自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种以忠实地记录现实为目的,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同时稍加艺术渲染,拍摄的内容大多为某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和社会现实的摄影就是纪实摄影。
2、纪实摄影的特点
继续展示《为邓亚萍颁奖》,并提问学生:
①摄影师是如何记录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邓亚萍颁奖的这一瞬间的?(通过邓亚萍弯腰接受萨马兰奇祝福时这一激动瞬间的画面)
②两个人物在表情上有什么特点?(微笑)
③摄影师为什么会选择这一瞬间?(邓亚萍弯腰接受祝福体现了对萨马兰奇的尊重,同时萨马兰奇抚面的动作也突出了对与邓亚萍的祝福。)
④讨论:摄影师是如何运用摄影手段来表现这样激动的一瞬间?(采用近景构图,人物写实,突出两位人物的报考和表情,背景采用虚化的手段,突出了邓亚萍的激动开心,萨马兰奇满满的祝福)
⑤那色彩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红色和黑色服饰的对比,色彩对比强烈)
教师讲解纪实摄影的特点:作品为了更好地突出事件,运用了现实性的记录来进行描绘,通过构图、色彩等艺术渲染加强当时事件发生的真实性和故事性。这就是纪实摄影的特点:现实性和记录性。
活动三:总结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邓亚萍颁奖》这幅作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为邓亚萍颁奖》表现出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以体育为典型代表,以邓亚萍为典型人物,象征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已经觉醒!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艺术家拍摄这类的摄影作品有什么目的?(表达对事件或人物的个人观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纪实摄影体现出被拍摄人物、景物以及摄影者的社会观点,在摄影的作品中,作者都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来进行事件的记录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作者加入了自己对于此类事件的看法和情感,并希望观赏者能够看到作品的内涵。此类摄影对社会和生活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展现社会现实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纪实摄影的社会性。
活动四:欣赏评价
1、出示系列摄影作品《镜界·2019全国两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其表现特色以及作者的目的。
2、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结束后,以“新闻评说人”的形式,每组选一名代表来介绍,教师从构图、色彩、目的等方面予以评价。
(如《最炫民族风》:内容—人民大会堂前,身穿民族服饰的人大代表跳起来;构图—近景;色彩—红色、蓝色;目的—为参加两会而高兴、自豪)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纪实摄影是现在社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记录社会事件以及现象的艺术表现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此类摄影中所呈现出的人文关怀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
2、课后请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了解纪实摄影创作的光线运用,感受不同光线对于纪实摄影所产生的画面影响和效果的呈现。
【板书设计】略
高中美术《纺织女》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一开始,老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古时有位凡女阿涅克剌炫耀自己的纺织手艺超过工艺的女神雅典娜,并与之比试,在刺绣中体现奥林匹斯众神的丑闻。这使女神雅典娜十分恼火,一气之下就把这位聪明的少女变为蜘蛛。17世纪西班牙有位非常杰出的画家委拉斯凯兹他就以这则神话故事为题材创作过一幅油画作品,但是他在画面里着重表现的却并不是这则故事,那委拉斯凯兹究竟在画面里着重表现的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去一探究竟,走进我们今天的课题—《抽象画》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画面内容
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纺织女》图片并提问: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画面在哪里表现了这则故事?
学生发言:画面后景壁毯上的图像描绘的就是这则神话故事。
②教师引导提问:画家只把这则故事画在了后面的背景中,那画面中主要描绘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主要描绘了五个纺织女工在西班牙皇家纺织厂的各种劳动姿态。在这五个纺织女工当中,最突出的是画面近景右侧那个穿白衣的纺织女。
2、创作手法
①继续提出问题:画家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描绘这一主要人物,他是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总结:画家选取了纺织女的背部进行着重描绘。
②教师接着提问:通过怎样的背部描绘,画家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
学生回答:他用沉稳的笔触,有力的线条刻画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真实的劳动女性形象。
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纺织女》图片并提问:画面除了这些劳动者,还能找出哪些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在画面背景中还刻画了正在欣赏壁毯的宫廷贵妇。
3、创作意图
①教师继续提问:画家将两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巧妙的处理在同一画面中,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前景中纺织女的繁忙疲惫与背景中正在欣赏壁毯的宫廷贵妇的悠闲轻松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劳动者的姿态,还表现了阶级差异。
②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试着领悟一下作者想传达的感情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主要描绘了前景和背景两部分,着重描绘前景劳动者的姿态,表现了画家对劳动者的同情与赞美。
活动三:总结解释
1、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总结欣赏《纺织女》这幅油画作品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在欣赏此类油画作品时,我们可以从画面内容、人物刻画、笔触、氛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欣赏。
2、教师播放委拉斯凯兹的纪录片,引导学生认真观看,了解画家委拉斯凯兹的生平,并介绍委拉斯凯兹的艺术风格:
他的绘画有很强的写实性,反映社会生活时既不颂扬也不谴责。在许多描绘社会底层大众的画面上,既不是赞美贫穷的圣洁,也不是对贫穷的鄙视,他的画对社会的启示意义很少,他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和革命家。而且他是只限于再现现实的艺术家,他所理解的现实主义是:只把自己看到的如实地描绘在画布上罢了。
活动四:鉴赏评价
1、教师出示委拉斯凯兹的另外一幅油画作品《宫娥》,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欣赏,并提醒学生可以从画面内容、人物刻画、氛围等角度进行分析。
2、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完成后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该画描绘了宫廷里的日常生活。小公主玛格丽特占据画面的中心的位置。一名宫女向她跪献水杯,旁边还有侍女围绕,光线集中在小公主的身上,突出了画面主体。画家还把自己安排在这一颇具戏剧性的情节中,使整幅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调。依然体现了委拉斯凯兹写实的艺术风格。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画家委拉斯凯兹被誉为真理画家,他善于再现真实的现实生活,在他的画笔下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劳动者的同情和赞美,所以同学们也要留心观察生活,并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18世纪西班牙的另一位画家戈雅,并找到他的作品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略
1、题目:《兰亭序》
(1)题目:《兰亭序》
(2)内容:赏析《兰亭序》
要点提示或建议:
①《兰亭序》(唐冯承素摹本)纸本,纵23、5厘米,横69、9厘米,通篇324字, 28行。系永和九年(335年) 王羲之给《兰亭诗集》所作的序言。通篇凡重复的字都各不雷同,其中有20个“之”字,变化迥异。
②开篇数行几乎是行楷,字字独立,笔笔规矩。全篇用笔或露或藏,点画精劲。字形时正时侧,错落有致。字与字之间顾盼生姿,前呼后应。从章法布局来看,前松后紧,具有手稿的自然随意。通篇行气贯注, 一气呵成,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此手迹不仅是王书代表,而且是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王羲之《兰亭序》原手迹已称为唐太宗的随葬品,现所见均为唐人摹本、临本或刻本。
(3)基本要求:
①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②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地互动环节;
③教学方法灵活;
⑤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2、题目:《人物线描写生》
(1)题目:《人物线描写生》
(2)内容:运用线描表现写生人物
要点提示或建议:
①人物写生,以画静态人物的体态为主,如有兴趣也可以简捷地画出入像的基本特征和神态;
②注意事项:画人物写生目前以慢写画法为宜。可用较轻松的虚线把人像或人体报考外轮廓画出来,注意各部分的位置和比例,然后从你感兴趣的部位着手,用准确而有力的线条勾画,也可施加简单的明暗关系;画人像不要从人像的概念出发,要认真观察人像的具体形象特征和神态;画人物的报考,要注意由头、颈、躯干直到着力的脚所形成的报考主线,尽可能把人物美好的动势捕捉下来。
(3)基本要求:
①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②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
③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⑤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题目:《自由引导人民》
(1)题目:《自由引导人民》
(2)内容:赏析《自由引导人民》
①《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
②此画取材于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它是法国人民反对波旁王朝复辟封建专制的一场正义斗争。作者大胆地将寓意象征(中间的自由女神)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表现一种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奋起斗争昂扬的革命精神;
③画面采用项天立地式的构图形式动感强烈,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特征。
(3)基本要求:
①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②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地互动环节;
③配合教学内容适当的板书;
⑤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4、题目:《纪实人物摄影/绘画的艺术语言》
5、题目:《白毛女》
6、题目:《居住空间讲透视》
7、题目:《纪念性建筑》(泰姬陵 人民大会堂)
8、题目:《书法字体》
9、题目:《抽象艺术》 (康定斯基的时髦女低音 )
10、题目:《中国古代雕塑-霍去病墓石雕赏析》
11、题目: 《网页设计》
12、题目:《拓印》
13、题目: 《包装设计》
14、题目:《赵孟頻的秀石疏林图》
15、题目: 《湘绣》
16、题目:《摄影中的景深》
17、题目:《唐代瓷器发展五大名窑》
18、题目:《肌理》
19、题目:《环境色》
20、题目:《结构素描写生》
21、题目:《多格漫画》
22、题目:《金属工艺小自行车易拉罐》
23、题目:《刺绣》
24、题目:《马踏 飞燕》
25、题目:《非洲雕塑》
26、题目:《梵高》
26、题目:《张迁碑》
27、题目:《刻制边款》
(1)题目:《刻制边款》
(2)内容:边款的含义与刻制方法
要点提示或建议:
①刻在印章的侧面记录姓名、刻制年月以及作者的艺术感想等的内容成为边款。它与书画作品的落款、题跋的作用相似,也被称为印跋或边跋。
②刻制边款的方法、步骤,见课例参考图。
③考生可根据这一内容自行设计学生的活动。
(3)基本要求
①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②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
③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④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温馨提示: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 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 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 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