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能录取芝大,是因为他真的很“芝大”
发布时间:2021-05-24关键词:逆袭学神、招生官赞誉再三的文书实力
国内国际学校IB体系学生
收获了2021Fall芝加哥大学ED录取offer
SAT:1500+
托福:110+
Q:疫情之下,为什么还坚定选择前往美国留学?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大学的整体教学质量、研究水平与学术交流机会吧。尽管近些年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但美国大学在大多数研究领域上仍旧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
近些年来美国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与由一系列民权运动所暴露出的社会结构性弊病,也的确对我最初的留美想法有所影响。
去年春天,受到中美关系、新冠疫情、种族歧视、社会稳定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对留美的决心曾一度有所消退,也曾考虑过申请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或中国香港的大学。
但是后来一方面受到家人的鼓舞与支持,增强了自己的信念与战胜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也意识到自己去美国本质上还是去求学的,在美国大学这一整体智识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社群中可能会受到的冲击也是相对有限的。
因此,这些因素虽然让我最初的心态产生了一定细微的变化,但本质上还是没有打退我赴美留学的决心。
Q:有没有考虑过DIY?后来为什么选择了找中介?对留学中介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有哪些?
A:
考虑过。
一方面我对个人的能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与创意写作方面。我相信即使不依靠额外的助力,我也能较为顺利地完成申请所需的一系列任务;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想对自己的申请资料的整理与文书的表达有一个最终的主导权。
先前有从不少周边同学那里了解到,很多机构的老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夺走”学生的创作权,全权为学生打造申请形象,从而剥离学生在申请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不尊重学生个体意愿的行为,因为学生最终呈现的申请形象成为了一个“他者”,一种手段,一个浮夸造作的“文学形象”。
在此过程中,真实的学生主体与申请材料中所被构建的学生形象常常呈现出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学生真实的自我在这个虚假的“镜像”前被不断地抑制甚至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对自我的经历没有十足的把握,更不用提深刻的、经验性的反思。他们的故事本质是被人偷走了,打碎了,然后以一种流水作业般熟练的手法重新叙述出来,脱模,修饰,抛光,装裱,最终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存在侵入本体。
而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却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这种深深的无力与失落感(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无依感)会弥散在整个申请季。
因此,如果在整个申请的过程中,学生无法掌控个人的申请资料,而是以一种很消极被动的心态任自己过往的经历被中介机构肆意地剪裁、拼贴与涂抹,我觉得倒不如选择DIY,以一种更加真诚与灵活的姿态去面对申请。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在老查留学这里并没有遭遇这样的问题。除了拥有绝对的创作自由之外,我最终选择老查留学还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点,与其它一些在我校颇受欢迎的大机构比起来,我个人认为老查留学是一个较小的机构,因此能够提供到更加私人化的服务。
此处可以比对美国的研究性大学与文理学院。研究性大学虽然教育资源多,大佬云集,但是 “名教授” 不等同于 “名师”:很多教授整天忙着做研究发论文,无心顾及教学,本科教育的质量自然就下来了。
相比之下,小型的文理学院师生比会较低,教学主要以小班课为主,学生和教授交流、互动与合作的机会较多。
老查留学就给了我一种非常“文理学院”式的体验。申请期间,除了老查老师之外还有三位老师全程为我提供悉心的指导与服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感觉同老师交流、反映问题与想法的渠道会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也让我最真实的声音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第二点,我个人感觉我参加的活动与竞赛稍许有些杂乱,个人特色不是非常突出,因此需要有“高人”再帮忙提点一下,把背景再“拎”出来一些。
因为我自己和家长对于美国高校所追求的学生气质与能力都不甚了解,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够找到像老查团队这样专业而负责的老师,挖掘出我深层次的一些个人特质,找到一条可以把我方方面面的特长都能够串联到一起的线索。
第三点,我个人在准备申请资料,尤其是写文书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浪荡艺术家”(Bohemian)的模式:灵感井喷时,两个小时不到就可以出一篇主文书;缺乏灵感的时候可能一周都想不出一个新点子。
同时,我在文书写作上又会很追求完美主义,不写出我认为当下以我的能力能够写出最好的文书之前我是绝不会同其他人分享的。
这种极端的苟求导致很多文书只写了一小半就放弃了,甚至很多点子还没落实到笔下就已经在我的内心里被否决了。当这两个问题堆在一起时,我的文书出产率会非常不稳定,因此我需要有一个外部的“监督者”,及时地安排并督促我去完成各阶段的工作,同时鼓励我放下对于一惯追求“完美”的执念。
后来我也的确惊喜地发现,申请中所谓的完美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而是一种目的性的牵引;完美是一个过程。
Q:之前有没有明确的目标院校?如果有,可以谈谈为什么对TA情有独钟吗?
A:
十年级暑假参加过康奈尔大学的学分夏校,个人很喜欢康奈尔,但我爸似乎比我更喜欢,还没进入申请季之前就天天给我发有关于康奈尔的各类资讯,比康奈尔招生办还要积极。或许是这样的“正向暗示”太多了,物极必反,我对康大反而不是那么感兴趣了。
十一年级的暑假开始择校,一开始只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想要去冲前二十的大U或前十的文理,没有对哪所特定的学校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
记忆中是有一次和好友聊天,谈到想申请哪几所学校,他极力推荐去冲下芝大,说芝大完美契合了我“老博士”的气质。
怀着好奇与期待,我登上了芝大官网和一些其它的学校评估网站,大致浏览了一下,发现真的很喜欢这所学校。后来在写附加文书why uchicago开始进一步深入了解芝大的时候,这种“匹配感”就更强了,也让我产生了一种“非芝大不可”(UChicago, or it’s not valid)的情绪,所以最终也是直接把芝大定为了自己早申请的院校。
在我心中,芝大可以说是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一个 “异类” 的 “典范”, “典范” 的 “异类”。甚至后来确定RD选校都会暗自以芝大作为标杆,拿其它院校和芝大比对,在学风上越靠近芝大的就越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