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是中途转修的心理学,需要用1年的时间修完2年的课程,压力挺大的。但她们心理学老师超给力,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给了我女儿。”
“在申请阶段,升学指导老师经常跟我们沟通,结合孩子的性格、成绩等具体情况,给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有时候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非常仔细。”
……
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以下简称“牛津公学”)毕业典礼上,一位毕业生妈妈细细数着学校每一位老师的好。
她脸上的笑意掩不住,连声说,
“牛津公学,我很高兴,很满意。”
“遇到这样一批老师,孩子很幸运。”
研究生学历占比超80%,师生比1:5.5
创校校长之一 Tom Bailey 回归
2021年,随着牛津大学offer漂洋过海而来,牛津公学真正实现了“从‘牛津’到牛津”,以及“牛剑双全 G5大满贯”的成就。
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向世界名校,与此同时,她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毕业于世界名校的优秀教师从世界各地汇集而来。
据统计,牛津公学超80%的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师生比高达1:5.5。
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纽约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耀眼的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学校欣喜地迎来了创校校长之一Tom Bailey 的回归!
Tom Bailey
英国剑桥大学国家领导力职业校长(NPQH)持证校长
英国国家教育部权威教师资格QTS持证老师(数学、信息技术、政治经济学)
国际教育专家,近40年教育教学经验
20年职业校长经验,先后在英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7所学校任校长和创始校长
曾出任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校长
近40年的教学生涯,有近20年潜心国际化教育,Tom先后在英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7所学校任校长、创始校长。
2006年来到中国后,更是成功(参与)创办4所国际学校/国际高中,每一所,都享誉颇高。这其中,就包括牛津公学。
2013年,Tom获得由成华区教育局颁发的最佳文化使者证书。
再次回归,他说: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牛津公学、信任牛津公学,很骄傲!
他还忍不住拿出手机,“炫耀”牛津公学的早期毕业生。
近10年过去了,他仍与那些孩子们保持着联系。“这是胡乃丹,2014届毕业生,就在去年我们还在北京碰了面。”他指着一张合照说。
胡乃丹 Adele
牛津公学2014届毕业生,被美国布林茅尔学院录取(美国七所“常春藤女校”之一),现任职于英国标准协会(BSI)
2016年,受不丹总理接见。
2018年,应邀参加中国国际电视台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访谈专题节目,与多国政要共同探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2019年,在亚洲文明对话会议(CDAC)中担任采访和研讨会协调工作
……
9年前,他参与创办牛津公学,成都最早的英式国际学校,为成都的国际化教育打开新的视野。
7年后,再次回归,他丰富、专业的国际化教学管理经验,以及对中国教育体系、中国学生及家长的了解,无疑将助力牛津公学再攀高峰,推动成都国际化教育的优质发展。
“我理想的学校,是能够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鼓励他们参与每一节课,最后都能有所成就,做最好的自己。”Tom说:“我相信,牛津公学一定会更好。”
2021年,随着Tom 校长以及更多优秀教师的加入,牛津公学师资队伍更加强大。
学校按学科类别分设英语部、数学部、科学部(含物理、化学、生物)、人文部(含经济、心理、语文、体育等)、艺术部等,各部门既有中方教师,也有外籍教师,他们共同协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力。
部分师资简介
Donna,经济学教师,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
Ailing,数学教师,伦敦大学学院金融风险管理硕士
Luyao,化学教师,纽约州立大学化学博士
Nicole,化学教师,香港大学教育学硕士
Faye,物理教师,伦敦大学学院化学学士
Jessica,物理教师,帝国理工学院力学与环境岩土工程硕士
Brits,心理教师,圣安德鲁斯大学文学硕士
Jessie,语文教师,香港理工大学对外汉语学硕士
Shirley,生物教师,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硕士
Gail,英语教师,美利坚大学第二外语教学教育硕士
Lulu,数学教师,格拉斯哥大学教育学硕士
Issa ,物理教师,格林威治大学教育硕士
Tina,经济学教师,士林肯大学软件和信息技术硕士&诺丁汉大学国际教育学硕士
Matthew,艺术教师,悉尼大学工程与视觉艺术双硕士
从抵触到喜欢,从沉默到融入
“野野的”牛津公学课堂最受欢迎
从抵触到喜欢,从沉默到融入,仅仅一年,儿子的变化让李女士喜出望外。
儿子成绩一直不错,但他的日渐沉默让李女士一家担心不已,最终决定转学,“我们想换个环境也许会更好。”李女士说。
第一次到牛津公学,儿子站在校门口硬是不肯进。等终于进校,也是全程一言不发,好像对一切都无感。
沉默是被学校外方校长打破的。
他在巡视教室的过程中遇到李女士一家,了解情况后就主动担任他们的“向导”,带他们参观校园,也讲自己的教育经历,讲自己在各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渐渐地,竟也勾起了男孩的兴趣。
见到儿子的反应,加上学校硬核的师资团队、亮眼的办学成绩,李女士心里暗暗拍板,“就这里了!”
事实证明,李女士的选择没错。
一年过去了,儿子变得主动、活泼。平日里回家,他说得最多的,是学校的课程。李女士说:
他们各个学科并不是割裂的,更注重融合教学,也更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艺术课程为例,就不单单是艺术课。
比如刚刚结束的鸡蛋包装课程。艺术老师Teresa就提出问题,产品包装应该怎样设计,把鸡蛋从四楼扔下去时才不会碎?
有同学兴奋了,“我们物理课刚刚学了降落伞原理,刚好来实践下。”多次实验,竟然也成功了。还有的同学则从材料选择、承托结构等方面研究各种减震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
这样的课程,有料、有趣,谁不爱?
加入牛津公学仅仅一年,也是第一次做班主任,Teresa却颇有些“手段”,很得学生们的信任。
“他们不喜欢被当作小孩对待,所以跟学生的沟通交流一定是以尊重、平等为前提的。但他们幼稚的时候我会假装比他们还幼稚,以此来暗示他们当前的行为并不恰当。”她说着笑了。
她会在班里开“夸夸大会”,让大家互夸;也会开“吐槽大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满和意见。在不断的沟通,甚至摩擦中,她就与同学们“混熟”了。
“这里的老师对工作、对学生,好像都有耗不尽的热情和耐心。”刚到学校时,她惊讶于老师对学生们的了如指掌。只要她有疑问,问到的、没问到的,老师们全都说得一清二楚。
“在我们学校没有哪个学生是被忽视的”,Teresa说。
她又强调,“我们学校没有‘空白小孩’”